找到相关内容365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名岂寒山得,诗曾张继留

    颜、柳,无所不有,我们平时在冷摊上时常看见许多从名山胜迹所拓得的碑帖,以为得之颇不易,谁知都是这样制造出来的。世界上原有许多并不珍奇的东西,却给人类抬得非常珍奇,我们都不妨作如是观。”   其后经过...

    林公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391606.html
  • 寒山·寒山寺·寒山文化初探

    愁眠山下即接‘姑苏城外寒山寺’,不亦重累如此。当是张本自言愁眠,后人遂因诗名山,犹明圣湖因子瞻而名西子耳。”近年民间有因诗而名“愁眠山”、“乌啼山”、“乌啼桥”之类的附会之作,凡明白人心中自会明白其来由...

    林锡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591638.html
  • 贵州佛教著名寺庙

    山间广建寺庙,成为黔、川、湘三省佛教名山。清咸丰、同治年间,寺庙毁于战火。同治九年(1870年)僧人隆参募化,修复回香坪、报恩寺;创修镇国寺、水源寺、明珠寺等;重修新金顶、九皇洞各殿。至清末,梵净山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792782.html
  • 贵州佛教历史

    位于今安顺市南法院路西秀山脚,寺后佛塔建于元泰定二年(1325),佛塔所刻佛像众多,工艺精湛。建庙时间应早于此时。元代,黔北黔东地区还出现了金鼎山、中华山等佛教名山。金鼎山,位于红花岗区金鼎镇,因山分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892785.html
  • 河北响堂山石窟的北朝刻经及书法

    所归依,以为缣缃有坏,简策非久,金牒难求,皮纸易灭,于是发七处之印,开七宝之函,访莲花之书,命银钩之迹,一音所说,尽勒名山;于鼓山石窟之所,写《维摩诘经》一部,《胜鬘经》一部,《孛经》一部,《弥勒成...以高山,永留不绝”(引铁山石颂),唐邕并立誓:“……发七处之印,开七宝之函。访莲花之书,命银钩之迹,一音所说,尽勒名山……”。在响堂山唐邕刻经完成不久,即又遭遇到了第二次法难——北周武帝灭佛。这次...

    赵立春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440092982.html
  • 不空三藏是长安佛教和五台山佛教的一位重要高僧

   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,五台山也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。大历五年(770)七月,不空三藏又于太原至德寺置文殊师利菩萨院,并着道宪法师讲《文殊经》,把文殊信仰扩展到了太原。大历七年(772)十月,又请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493391.html
  • 佛教初传时期的北方社会

    如宗炳作的名山大川图,可能就是写实的山水画;我们也不能排除如《西域图》、《外国图》这些著作中,所画的图样可能已经具备了早期地图的特征,具备了标注西域各国地理要素的简单图例,具备了按一定比例和距离关系而...

    刘进宝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493689.html
  • 长安佛教文化与鸠摩罗什的佛经文学译介研究

    成乃兴立之。名山之下,各为立寺。一百余州,立舍利塔。度僧尼二十三万人,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,写经四十六藏,十三万二千另八十六卷,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,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区。自余别造不可具知之矣。...

    李强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2593694.html
  • 当代佛寺文化资源的定位与开发——以华林寺为例

    要素或者信仰形态将无法存在。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白马寺的传说、四大名山的传说等。关於环节之二,即达摩禅法的展开与特色的认识和理解,学术界已经做了很多工作[5],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,可以拿来为我所用,笔者...

    李利安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693817.html
  • 禅与中国书法艺术

    生涯,使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: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的赤壁、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西子湖、罗浮山下、海角天涯,举凡景物,无不尽笼於他胸内,因而,其书法几可与造化争工。他认为:“墨迹之托於有形,有形则有弊...

    蔡日新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893828.html